close

     一如三年前,印尼移工周日在火車站慶祝回教開齋節,又引發議題。這回不僅網友論戰,還引起府院高層「關切」,請勞動部等單位「協助輔導」,另覓地點。台灣開放移工23年,已逼近60萬大關,但台灣政府與社會對於移工的尊重與包容,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
     猶記得三年前台北車站以妨礙動線為由,在車站大廳畫設一道紅龍長線;台鐵雖然否認與移工群聚有關,明眼人都知道所為何來。這條長線被外勞解讀為「歧視」,也將國人與移工之間,築起一道長牆;牆裡牆外是不同的種族,相異的世界。
離鄉背景的數十萬移工,不是來搶工作,他們做的是國人不願從事的工作,無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「3K」產業,還是24小時沒有輪班、終年無休看顧病人,為國人承擔的是不可或缺的責任。

     曾有人引述已故瑞士知名作家弗里施(Max Frisch),針對早期歐洲外籍勞工現象的一句經典名言「我們要的是勞動力,來的卻是人」,提醒政府制訂移工政策必須考慮移工或許是外來客,卻有人性的需求。但台灣從未正視移工做為「台灣勞工」之一,應有的權益。

     火車站因為交通、天氣等因素,成為移工假日聚集首選;但車站並非純休憩空間,而是交通往返頻繁要道,運輸及休閒功能的確互有扞格。總統府強調另覓地點是基於「尊重多元文化」、「公共安全」的善意,話說得沒錯,但經歷三年前的爭議,不也意味這幾年來政府毫無作為?移工休閒規畫,只是移工在台問題之一,外顯的是國人的運輸權益,隱含的卻是政府及國人對移工不夠友善,否則一年一次的印勞重要慶典活動,不會如此難以包容,更不致開放移工20年後,還成為爭議話題。

    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停滯,移工來源母國經濟起飛,加上各國都在搶工,台灣吸引移工來台的優勢不再,近來政府更力推將移工來台年限由12年延長為15年、放寬85歲以上輕度失能老人聘僱外籍監護工等重大政策,若不能由心出發,看重移工對台灣的貢獻,從各個層面善待移工,當移工不再來台,任何開放政策都將淪為空談。


來源:聯合晚報

arrow
arrow

    好幫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