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老先生因膽結石住院接受膽囊切除術,正當一切恢復良好,即將出院前夕,他因一股尿意醒來,不忍心叫醒熟睡中的兒子,獨自摸黑下床,卻突然感到頭昏眼花、雙腳無力,「碰」的一聲,他整個人跌倒在地,連點滴也扯開了。
幸好,老先生只是膝蓋破皮,尚無大礙。不過,類似個案在住院期間跌倒,是醫院中常見的意外事件,其中又以65歲以上老人居多,跌倒率隨年齡增長而遞增。基於病人安全為考量,各醫院無不致力於預防跌倒,台大就發起所謂的「不倒翁運動」。
跌倒通常發生在夜間
有近6成病患跌倒發生在夜間,並以下床如廁的情況最常見;其次是下床活動、拿物品、遇障礙物、未拉起床欄致翻身掉落。而且,68%的病人跌倒之際,並非身邊缺乏陪伴者,顯示多數病人往往一時疏忽而跌倒。
國內已開發出病人離床警示器,這款類似座墊的警示器,也可以放在椅子上,它透過壓在上面的重量感應器,一旦起身就會發出聲響,還可連接到電腦系統,隨時偵測病人的狀態。
老人家下床先別急,坐2分鐘再起
醫院病房都有叫人鈴,其實是呼叫旁人協助的利器;即使是拿衛生紙、喝水等動作,任何下床動作都可能跌倒,患者返家,也可用一般的鈴鐺替代。
至於病床高度,建議維持在最低位置,可方便病人下床;床邊照明應降低刺眼炫光,並注意夜間打開夜燈,以及移除床下多餘的障礙物或踏墊。
可活動的病人,下床前宜採漸進式,不要貿然站起,否則易因姿勢性低血壓而暈眩;最好在是起床坐沿後,先將雙腿懸擺約2到3分鐘再下床。
資料來源【2010/08/05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