爬山對老人家的心肺、骨骼、關節功能不利,到底該不該爬山呢?咦

 

無論爬山或從事任何運動,總是要先評估「體能」與「疾病」;一般來說,剛步入65歲至75歲的「新老人」,體能狀況多還不錯,特別是有爬山習慣的老人家,體力可能比40、50歲中壯年還佳微笑

因此不論年齡,基本原則是以體能來選擇爬山的路段、長度、時間,還得評估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否控制良好;肌肉、骨骼的支持系統有沒有問題。

 

心肺小不適 就要停下來

最簡單的評估就是「自己」,運動唯一的「目的」就是達到心跳加速功用,感覺微微的喘氣、流汗。

因此長輩們每次爬山時,都應該傾聽自己的呼吸、心跳、肌肉、骨骼關節所發出的訊號;若心肺功能有問題,呼吸會難以控制,平衡性有問題,則可能會出現:

頭暈耳鳴現象,或因肌肉、骨骼、關節不對勁,導致過度痠痛,有任一症狀時,一定要停下來,待症狀好些,再緩步或請人協助下山,如還有不適,應儘快諮詢醫師。

 

山路常濕滑 最怕跌一跤

原本就有能力爬山的老人家,且以正確姿勢上下山,骨骼、關節絕對是「越用越好」的;爬山對老人家最大的風險,其實是「跌倒」,特別是北台灣下雨頻繁,即便是對健步如飛的長輩來說,山路濕滑容易摔跤。

多數醫師最建議的老人運動是「快走」,除了能達到運動目的,又減少跌倒的危險性;但在平衡性佳的前提下,爬山可以開闊心胸、呼吸新鮮空氣,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,身心好處也不少。

 老人爬山1

除了「量力而為」的原則,想要享有爬山好處的長輩,不妨平時就多訓練大腿肌力、平衡感與敏捷度,例如隨手可取的沙包、毽子,在手上、大腿、膝蓋上丟丟踢踢,即便體力不錯,上下山時不妨帶根柺杖、登山杖或棍子,有助增加平衡感,也能減少下山時較強的膝蓋衝擊。

 

 

膝蓋齊腳尖 腳掌先著地

膝蓋與腳尖對齊,才是妥善利用到大腿的力量,而不是由膝蓋去承受坡度的壓力或阻力;步伐不需要過大,每一步應是讓腳掌後跟約4分之3先著地,由後往前、再從腳尖離地

下山時更要注意讓膝蓋保持彈性,用大腿力量控制、不要俯衝,才不會讓關節去吸收壓力。

 老人爬山2

肩膀放輕鬆 增加協調度

上半身的前提是「護腰」,想像有一條皮帶在腹部上,讓腹部用力,發揮其主動的保護機制,讓腰的前側、後側壓力平均;若腹部過度放鬆,容易傷腰,但其他部位、特別是膀應放鬆,以免肩頸過度施力、反而緊繃不適,要增加協調度,也可以讓手肘微彎、輕鬆擺動。

資料來源:【2010/05/26 聯合報】

奇摩 官網 逃跑外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好幫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